December 2023 No. 44

編輯室報告

Editor's Note
/ 黃順星

本期專題:「數位暴力與仇恨言論」,在2022年底登出徵稿啟事。當時編委會主要著眼聯合國在2019年5月發佈《對於仇恨言論的行動策略和方案》(Strategy and Plan of Action on Hate Speech),呼籲各界必須應對並解決仇恨言論,以防止升高為具體衝突或暴力行為。另一方面,行政院原欲推動的《數位中介服務法》,因朝野爭議而中止立法。但卻使如深偽影音、私密影音流竄等數位暴力行為,無法獲得管制取締的法律基礎。但就在2023年上半年收稿期間,大學校園卻出現許多歧視原住民、仇視女性、LGBTQ族群的言論。表面上,臺灣是亞洲第一個同志婚姻合法化的國家,教育機構與媒體也不斷留意用字遣詞,避免對少數族群、移民及宗教團體的歧視。但現實中,仍有不少人在認知上抗拒這樣的改變,咨意在網路論壇、社群平台上傳播仇視言論。臺灣向來所自豪的言論自由環境,反倒成為散佈仇恨對立情緒的溫床。

余貞誼的論文:〈從復仇式色情到數位性暴力:語彙、概念與認知框架的形成與轉變〉,認為以特定詞彙指認、識別事件與經驗,實乃命名政治及轉變認知框架的複雜過程,不但讓無法言說的經驗得以被看到、聽見,進而克服理解的障礙。譚舒月、王雅韻兩位以微博「太空人雅集超話群」為個案,分析中國的數位女性主義與數位厭女的論文,以「鏡城」為比喻,探討當前女性主義在中國網路空間上所遭遇的問題。尤其是匿名討論群組中的厭女者如何藉由不斷地重組聚合,在網路上散發各種仇女言論,建構更微妙的性別壓迫機制。

2022年11月Open AI推出ChatGPT,上線五天後用戶即達百萬,2023年1月用戶數已破億。強大的功能與潛在商機,使得Google與Microsoft紛紛公開各自研發的聊天機器人。生成式人工智慧在文字、圖像與音樂上的產出能力,遠超過相關行業人士的預期,也帶來顯著的衝擊。儘管對人工智慧的研究,趕不上聊天機器人的更新速度,但本期的「人工智慧與新聞傳播」論壇,仍邀請陶振超、王紹蓉、李怡志與賴玉釵等學者,從教學、研究、文字與圖像創造等面向,探討生成式人工智慧對新聞傳播領域的影響。

臺灣的天然地理位置,使福爾摩沙成為地緣政治的衝突前線。中國軍機與戰艦頻繁的越線航行,不止以實際行動進行威嚇,也透過新聞的播送,發動資訊戰。顏瑞宏的〈從戰略威嚇到迷因變異:中國繞島巡航溝通訊息的社群流動與演化〉,將中國的行為視為戰略溝通,以網路迷因理論分析繞島巡航及其資訊傳播的效果究竟為何。同樣出自臺灣獨特的地理位置,Google原先規劃於香港登陸的全新海底光纖電纜Apricot,在香港局勢發生鉅變後改於臺灣登陸。海底電纜外,Google、Microsoft、Line,早已看重臺灣優越的基礎設施紛紛設置資料中心。唐士哲的〈通衢大道與破碎地景:網路資料中心的政治經濟意涵〉,以基礎設施的概念入手,結合政治經濟學的批判反思,檢視在一片慶賀臺灣成為國際資訊寡頭的投資重地背後,所可能出現的天然資源與人力資金榨取,以及國際資訊流通的不平等與依賴。

正是企業在投資生產時可能對在地社會或自然環境造成的嚴重破壞,企業社會責任(CSR)、永續發展(ESG)等指標與概念,應運而生並成為衡量企業是否適格的標準。楊意菁的〈從CSR到CSiR:企業不負社會責任的概念初探與媒體關注〉,注意到企業社會責任容易淪為企業失責時的托辭,藉此轉移公眾目光。相反地,企業不負責(CSiR)是否受到新聞媒體的足夠關注與追蹤,則甚少人研究。楊意菁使用焦點訪談與新聞報導量等方法,並梳理CSiR的概念,分析新聞媒體對這些企業不負責的關注程度。

2023年6月,於臺南長榮大學召開的中華傳播學會會員大會,通過學會更名為臺灣傳播學會的提案。隨後的理監事會議,也決議變更學刊名稱。在延續既有刊期的基礎上,學刊自本期開始更名為《臺灣傳播學刊》(Taiw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學刊的封面與內頁版型也由設計師Kimei Lo重新規劃設計。在新舊並蓄的傳承中,希望各界仍能對學刊持續過往的關心,編委會也將一如往常地耕耘屬於臺灣自身的傳播研究傳統。

Copyright © 2023 Taiwan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臺灣傳播學會版權所有、轉載必究
本網站獲國科會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補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