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cember 2014 No. 26

編輯室報告

Editor's Note
/ 張玉佩
Yu-Pei Chang
       《中華傳播學刊》自2002 年創刊至今,已邁入第13 個年頭。 在前任主編林富美帶領的編輯團隊之嚴格把關下,學刊再度成為科技 部人文及社會科學期刊評比為A 級期刊,也再度收錄進「台灣社會 科學引文索引資料庫」(Taiwan 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 簡稱 TSSCI)期刊名單。承接著傳播學界前輩們的努力成果之下,新任編輯 委員會與編輯團隊在2014 年8 月正式上任。
 
      10 餘年間,傳播媒體與社會環境都在不斷地劇烈變遷,傳播新科 技的出現侵蝕與重塑傳統媒體的邊界,媒體、民主、社會三者之間的 辯證關係也不斷地受到挑戰。2014 年是個華人社會脫殼蛻變的一年, 台灣的太陽花學運、香港的雨傘學運相繼於2014 年發生,新媒體、社 會改革、群眾意識交錯地在華人文化圈內衝突與共鳴。由前任主編林 富美所策劃的本期專題「跨媒體時代的語藝學:理論與現象之對話」, 正是從語藝作為社會改革力量的眾多層面,進行探索。
 
        首先,社會運動作為公共政治參與的行動,網路媒體已成為新興 的發聲與號召平台,其迅速而規模性地傳播情緒,使得行動得以轉為 具爆發性的力量。據此,林靜伶〈網路時代社運行動者的界定與語藝 選擇〉由內而外地將社會行動者區分為四圈社運行動者,系統性地分 析網路時代中的社運行動者建構認同與彼此召喚的溝通策略。相對於 此,肖小穗〈「現代轉型」論述的缺憾:一個語藝學者的考察〉則是 一翻身、從「美國」角度回頭分析華人歷史上重要社會運動的維新變 法與五四新文化運動,討論美國史學家建構中華現代轉型使用的語藝 策略,進而指出西方史學家運用隱喻、戲劇化和看似必然的語藝策略, 將列強侵犯中國的鴉片戰爭建構為中國遭逢傳統桎梏的必然結果。
 
        相對於林靜伶、肖小穗探討媒體與社會意識之間的辯證關係,沈 錦惠〈隱喻即視覺化的語藝行動:網路時代談視覺語藝的古典根源〉 與邱誌勇〈視覺性的超越與語藝的複訪:數位時代視覺語藝的初探性 研究〉則是將焦點放在視覺語藝與互動式多媒體的辯證關係,進行討 論。沈錦惠一文,透過隱喻理論的系統性梳理,思考日益視覺化的網 路環境之媒體素養養成之可能。邱誌勇一文,指出數位時代中,視覺 圖像呈現服膺了社會中的慣習。
 
        專題論文的最後一篇,王孝勇〈眾聲喧嘩即倫理實踐:從Mikhail Bakhtin 的語藝觀談起〉指出,眾聲喧嘩的倫理實踐,透過外在對話性 的必要,體現語藝作為民主社會反思既定社會常規、超越階級藩籬的 能動性。5 篇專題論文,多面向地探討語藝學在當代社會與學術理論間 的跨界實踐可能。
 
        本期另有3 篇一般論文,分別是林素真、馬立君〈「預期媒體影 響的影響力」之反制反動員效果:第三人效果與選舉行為〉;陳憶寧〈福 島危機中台灣民眾對核能的風險感知與態度:政黨傾向、核能知識、 信任與科學傳播的角色〉;以及蔡琰、臧國仁〈新聞記者的想像思維: 再論想像與新聞報導的關聯〉。
 
        是不是收視率越高,就代表著政治傳播的效果越強呢?林素真與馬立君一文,以充滿謾罵與人身攻擊但收視率創新高的邱毅、陳致中 世紀辯論會為研究焦點,指出此種粗魯不文明的電視辯論會,反而使 得人們對於政治產生懷疑與漠不關心的態度,此種政治冷感會降低人 們動員的力量。陳憶寧一文,同樣指出政治信任度是影響民眾對於核 能政策的關鍵要素,政治信任度越低,則越不能相信與支持政府提出 的核能政策;不只是對於政府的信任度會有影響,對於科學家的信任 度同樣也會影響到民眾對於核能的支持態度。
 
        蔡琰、臧國仁一文,則是細緻性地討論新聞記者想像到報導寫作 之間的關聯,他們指出,根據採訪資料而重新組合而成的想像建構, 是新聞記者執行報導時所無法避免的工作流程,雖然如此,記者更要 謹慎小心地運用想像建構,以避免錯誤報導的產生。 媒體與社會之間的辯證關係,在學術討論與社會輿論間不斷地被 討論。這些討論,是重要的社會對話過程,透過這些對話,我們可以 更理解媒體溝通在人類社會中的位置與力量。《中華傳播學刊》在眾 多華人學者的共同努力下,期許能夠繼續扮演好嚴謹學術對話的溝通 平台。
 
主編張玉佩 

執行編輯林日璇  

於秋高氣爽的竹北
 
Copyright © 2023 Taiwan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臺灣傳播學會版權所有、轉載必究
本網站獲國科會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補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