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ne 2007 No. 11

編輯室報告

Editor's Note
/ 鍾蔚文
Wei-Wen Chung

桌上擺著這期的大樣,一切就緒,即將付梓。此時此刻,心中充滿著對前幾任主編的感謝。他們篳路藍縷,奠定了學刊的基礎,到我接棒,制度完備,已是康莊大道。

這期共有六篇研究論文。基本上圍繞著兩個主題。雖然作者不曾相邀結伴前來投稿,彼此甚至未必相識,但是在這看似無心隨機的相會之中,卻奇妙地浮現了一些共同的主題。在作者不知不覺中,他們已在對話、辯論。

第一個主題是科技。就在過去短短幾年間,傳播科技的衝擊日趨明朗,但矛盾地是,其面貌也愈來愈模糊,令人不知如何因應。本期有幾篇文章或多或少反映了這種焦慮的心情,也試圖為不可知的未來指點明路。許瓊文〈數位化媒體教育課程實驗初探與省思〉一文根據課程實驗的心得,指出數位科技不只是一門課、一種新媒介,而是一個橫跨實務和理論的新方向。要因應鋪天蓋地而來的數位狂潮,不能只是如目前大多數學校所作的加一門課而已,從理論到教材到教法到老師的定位,都要改變。張煜麟〈資訊素養者的論域分析〉一文則從使用者的一端出發,勾勒在面對資訊世紀時,使用者應具備之素養為何。這篇論文在某種程度上也呼應許文,認為使用資訊科技不只是技術,而是文化和社會素養,要回到生命中去尋找。兩篇論文從不同的角度,挑戰了我們習慣思考科技的方式。陳綱佩、張寶芳、洪瑞雲〈科學報導的閱讀理解與隱喻的角色〉的主題也是科技,不過它成了報導的對象。科學是現代生活關鍵的一環,但是如何傳播科學知識,卻始終是一大挑戰。陳文從閱讀心理學取經,指出可以如何加強科學報導的可讀性。在一個愈來愈需要深化科學素養的時代,這篇論文對於從事科學傳播者應有深遠的啟示。

另一個主題則涉及傳播工作者角色上的衝突。傳播者像哈姆雷特一樣,在不同的角色和價值之間取捨。從這個角度來看,不同時期對媒體倫理的看法正好反映了價值上的掙扎。劉昌德〈媒體倫理的政治經濟學〉一文,耙梳五十年來台灣傳播的歷史資料,描繪了不同時期在不同政經情勢下,媒體人面臨倫理問題時所採取的定位。倫理固然是大時代的縮影,也未嘗不是每個傳播人內心的爭戰。相對於劉昌德巨觀層次的論述,劉正道〈從顧客角度檢視公關隱瞞行為對組織-群眾關係之影響〉則反映了公關業所面臨的抉擇——要說真話還是隱瞞?兩者之間的拿捏呈顯出公關人真實的困境。倫理從來不曾像交通號誌這般清楚分明,綠燈走,紅燈停。劉昌德一文彰顯的另一困境是媒體作為商業和作為公共媒體雙重角色的兩難。在政治的勢力不再獨大後,商業成了倫理的另一變數。何旭初〈市場導向新聞學之思維與運作:《蘋果日報》個案分析〉一文正好從光譜的另一端,具體詳盡地描述了以商業思維掛帥的《蘋果》經營哲學。傳播人一生一世都在隱諱不明的情境下作判斷,在互相衝突的角色之間徘徊。這個困境隨著前述科技的日換星移,又將有新的面貌。

這兩個主題,其實正是本地傳播社群過去、現在以及未來關切的焦點,因此幾篇論文巧合地環繞著這些核心,也就不足為奇。從這個角度,每一篇論文既是過去對話的延續,也應該是另一波對話的開始。基於此一理念,這期先以許瓊文一文為主,邀請了陳順孝、陶振超進行對話。也希望在今後幾期延續對話的精神,使學刊真正成為社區的論壇。

 

鍾蔚文

Copyright © 2023 Taiwan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臺灣傳播學會版權所有、轉載必究
本網站獲國科會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補助